自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在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海洋强国战略,以培养适应船舶制造业与现代航运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凝心聚力,克难攻坚,为新时代谱写学院事业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高级职称37人,硕导51人,博士50人,省钱江学者等人才(称号)8人;在校生2015人,其中本科生1671人、研究生 344人;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省一流学科。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优势专业,轮机工程为省级一流专业和省新兴特色专业,航海技术为省级一流专业。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市科普教育基地各1个。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同时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开展“4+2”本硕—贯制教育项目。
党建活力持续激发

政治建设扎实推进,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院主体责任,实现党建和事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武装不断强化,认真落实理论中心组和“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规范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构建了“1+3+N”学习体系。党建创新成果显著,以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为引领,深入开展样板支部培育和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凝练党建特色。航海本科生党支部作为学校首个全国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先后获评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最强党支部等荣誉,于2022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交运研究生党支部通过校级样板党支部验收。1位党支部书记当选舟山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1位被评为市优秀团干部。入选校级党建创新实践项目5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培育项目4项,获优秀主题党日活动案例4个、十佳主题党日活动2个。共建联建机制完善,持续完善“党建+共建联建”工作机制,构建了“1+N+N”融合发展模式,与92108部队等6个党组织签约联建,3个校企地党建联建成果入选学校典型案例汇编,相关工作及案例得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媒体报道。
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立项省级一流课程11门,省级人才培养项目1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项,1个案例入选《浙江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论与实践》丛书等。注重科技创新,技能大赛取得突破。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本科生在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21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61个。以强化专业素养、团队精神、应对海上突发情况能力教育为重点,开展技能大赛,在第六届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中获团体三等奖和金工工艺单项第1名,取得历史性突破。帮扶体系完善,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升学率从2020届的28.77%提升至2023届的35.34%,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平均95%左右,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位居学校前列,学院获评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授权点申报为契机,通过凝练学科特色、聚焦平台建设、注重成果培育,扎实推进学科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入选新一轮省一流学科B类;连续四年圆满完成研究生招生指标任务,两个学位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幅提升,2022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考博率达到45.45%。坚持有组织科研导向,以问题和需求为牵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着力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重点研发项目和尖兵领雁计划2项,到账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重大横向项目取得突破,与浙江海骊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船用LNG燃料/甲醇燃料供给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模拟器开发”项目合同,合同金额1000万元。注重科研成果培育,获省部级(含社会力量奖)以上科研奖项15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近300篇,授权发明专利400多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6项。
师资队伍得到优化

坚持主动出击,抓好人才引进。把人才引进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主动出击,通过发布招聘公告、参加招聘会、博士回访、邀请专家讲座、出台人才引进奖励政策等,多渠道物色优秀人才,共引进博士30人,其中海外博士8人。多措并举,注重内部培育。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发展,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水平。晋升高级职称10人,2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7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名教师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其中高层次拔尖人才3人、青年优秀人才1人。
社会服务全面推进

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船员培训。开展船长、轮机长、三副、三管轮、值班水手等21个船员培训项目,是我省唯一一所拥有“使用气体或其他低闪点燃料船舶船员基本培训”和“使用气体或其他低闪点燃料船舶船员高级培训”项目资质的机构,年培训社会船员7000余人次。建立全国首个防范商渔船碰撞事故警示教育培训基地,有效防范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履行社会责任,科普海洋文化。获批1个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舟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在舟山市科普宣传周、六一儿童节、暑期夏令营等期间,积极开展海洋科普宣传与服务活动,助力公民海洋意识提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学院与浙江欣亚磁电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易航海、舟山惠生海工等多家大型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创新站,为企业做好技术服务。共有5家单位在学院设立奖学金、资助实验室建设以及抗疫,合计资助经费达90万元。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力争建成教学科研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学术声誉的船舶修造、海事航运类“应用研究型”学院。
学院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省“海洋强省”战略,加快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整合优化平台资源,力争船舶与海洋工程获博士学位点授权,交通运输工程进入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构建海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多维发力培养高素质海洋创新人才,力争在教学成果培育、一流专业(课程)建设、工程教育认证、学生升学率、高层次A类学科竞赛获奖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新突破;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争取大项目、孵化大成果、实现大转化,高质量推进科技创新,为船舶海工、海事航运行业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高校力量;以全国样板党支部为示范引领,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师生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坚持党建与业务齐部署、深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带动学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